第一個座標:時間

時間的座標主要是在“古曲”和“近代曲”之間做一個分野


在傳統國樂曲中,常會聽到一些不知作者為何許人的“古曲”
譬如像「月兒高」「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
這些被標為“古曲”的樂曲,和目前我們一般較熟悉的近代創作曲
不論是旋律的語法、曲式的結構和感情的表達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

近代中國的樂曲受到西方主題音樂很大的影響


而所謂的「主題音樂」
通常是句數完整、講求對仗、由較多音符構成的一段優美旋律
這個旋律中音符和音符的空間較小,而且關係密切,不能分割
少掉了一、二個音就會對主旋律的結構造成很大的影響
反之,中國的“古曲”的旋律就自由多了


一般古曲的「主旋律」很少由成串不可分割的音符構成
它的主要旋律很可能是由一個小節、二個小節片片段段的小句子所組合
每一個小句子中的音符的空間也是極大
音符和音符中間的距離是要表現一種空間感
而不是表現旋律圓滑的橋樑


所以古曲旋律的圓滑度、優美度雖然不如近代曲
但是因為句子的組成可以自由拆卸,音符也可以增減
整體聽來非一成不變的固定旋律,反而有一種處處生機的擴充感
儘管古曲的曲調聽起來較生澀,但只要調整原有的欣賞角度
反而會因古曲中「單音」的突出與重要
而感受到每個個別音符的豐滿與無限。


再從曲式結構來看,近代國樂曲大量模仿了西方三段體及奏鳴曲的型式
幾乎都是快-慢-快,樂章和樂段截然分明的曲式
習慣了這種 〝清晰〞結構的樂友
一下子要接受找不到頭、找不到尾、段落劃分不清楚的古曲
一定無法馬上適應,傳統古曲通常是由一段段類似「曲牌」的旋律
有機組合在一起;也可能是由一個主題經過不同的變奏聯結在一起
或是一個旋律拆開頭尾,中段夾入其他「曲牌」或旋律而成


而形成一首完整樂曲的最大前提
就是是否符合了「起承轉合」的完整結構
這個結構是否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情緒
假設一首樂曲符合了前述條件,則有沒有快慢板就不是重要的考量


像二胡傳統曲【二泉映月】
整首樂曲都在中慢板的速度中進行
可是從沒有人認為這是一首不好的樂曲
也從沒有人認為它表達的不夠完整。


古曲音符簡潔,情感的表達較樸拙


古曲猶如一篇「文言文」,音符簡潔卻涵義深遠,情感的表達較樸拙
而與近代曲鮮明的風格、亮麗的情緒,形成一種很強烈的對比
近代曲經常一聽就知道訴說的是什麼
而古曲往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浸淫,才捉得住一絲情感


所以一般人比較易於接受近代樂曲帶來的立即滿足
而懶得花時間在情感上有較多隔閡的古曲上


流傳至今的傳統古曲
都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音樂家、演奏家
在實踐過程中將自己的心得和見解,點滴加上去而逐漸形成的
不比近代樂曲大多只由一個人創作,只代表個人的見解
一首古曲可以說是由一個共同的意識所完成的
正如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之於中國
古曲中隱藏的內涵,也傳達出一群人由生活經驗中凝鍊而成的思想
當我們能從時間的分野上分出「古曲」與「現代曲」的差異
再以不同的角度來欣賞,將更有助於我們進入各個時空不同的情境中。

http://suona.com/interest/20031020.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cm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