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ˊ吹管樂器ˋ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約四五○○年前,有各叫伶倫的樂官發明了「律管」
將竹管一端以節封閉,由另一端直吹而發聲,這是簫的前身

到了周朝有人在管閉上開孔而發出不同聲音
於是有了三孔的「籥」和四孔的「簫」

到了漢朝時,京房在加一後孔,成為五孔

唐朝時傳到日本,叫做尺八

到了魏朝又多開一孔,以後就沒再做多大變化。
 
簫為直吹管樂器,吹口成V字型,吹奏法與直笛類似
音孔有六,前五後一,音色低沉
音域有兩個半八度,常用的簫最低音為 d1

簫



http://www.scu.edu.tw/~cb243/instrument.htm

shcm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巴烏 】


在我國許多少數民族民間,都有以物代言,以歌傳情的傳統
因此某些物件及音樂,差不多成了一些民族的第二語言
其中用民族樂器演奏的音樂旋律,就是一種最常見的表達方式
而在所有使用的樂器中唯有巴烏
無論在音色上,還是在感情的表達上,都能表露出它獨具一格的豐采
因此有人稱巴烏為「會說話的樂器」

巴烏是一種幾個民族共有的樂器
尤其在雲南的彝、哈尼、傣族、佤、布朗等民族民間流傳最為廣泛
由於民族的不同,各民族對巴烏的稱呼也有不同的稱謂
如烏勒、苗笛、各比、畢姑,一般稱為「巴烏」或「把烏


巴烏是一種氣鳴樂器簧振類
其發生的方式是氣流首先激發起簧舌振動
簧舌再促使管內空氣柱受迫振動

民間流傳的巴烏是在一根竹管上開八個音孔(前七後一)
在吹口處裝一銅質簧片,能吹奏九個音
其音色優雅、柔和動聽,具有濃厚的音響特色,深受廣大聽眾喜愛
但由於其音域狹窄,表現上受到限制
多年來,許多人都曾對它進行過改革。
一九七六年,根據簧管樂器的發音原理
對簧片和發音主體管進行研究,經過多次改革試驗
結果做到了既保持了巴烏原有的音色,又擴大其音域和音量的目的

改革後的巴烏由原始八個音孔發九個音擴大到十二個音孔發十五個音
即兩個完整的八度。特別在高音部份作了改進
同時也吸收了西洋管弦樂器的某些優點,在管壁上增加了四個閉管鍵子
在簧片吹口處亦加上了嘴托,起到保護簧片和發音靈敏的作用
在演奏方面保持了傳統的演奏方法和技巧
音域的擴展有也豐富了樂器的表現力

改革後的巴烏,除了保持竹製外,亦有使用塑料製或紅木製的
而巴烏的規格亦有高、中、低音三種
一般是粗管巴烏及細管巴烏
有的豎管巴烏的管尾加上了呈喇叭狀的牛角


傳統的巴烏其音域如下:G c d e f g a c d
改革後的巴烏音域如下:F G A B c d e f g a b c1 d1 e1 f1


巴烏



http://my.nthu.edu.tw/~mus9201/musicintro/2.html#巴烏



【 葫蘆絲 】

葫蘆絲簡介



葫蘆絲是簧管樂器,常用於吹奏山歌等民間曲調
適於演奏旋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
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巨集、臨滄地區。

傣族的葫蘆絲又稱爲“篳朗叨”,意爲“帶葫蘆直吹的篳”
它是把三根長短不一的竹管並排插入葫蘆,竹管下端
嵌有銅簧片,中間一根較長的竹管開七個按音孔,前六後一
可吹出由(g~g1)一個八度的旋律音,稱爲主管
其餘兩根是副管,只設簧片、不開音孔
葫蘆柄端開有送氣孔或插入一小竹管形成吹口
吹奏時,主管奏主旋律,副管發單音,形成和聲效果,音色柔美悅耳。

阿昌族的葫蘆簫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語稱“潑勒翁”
意爲“有葫蘆的簫”用葫蘆和金竹管製成
吹管長6釐米,主管長50釐米,副管分別長33和17釐米
在兩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側
分別留有一條竹片,用細竹條與主管捆紮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稱葫蘆簫爲“拜洪廖”
3根簫管插入葫蘆底部,用蠟封固
上端的竹制吹管僅長兩釐米。尤爲獨特的是
主管除開有7個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還開有兩個氣孔
主管演奏旋律,兩根副管發出純五度音程的持續音爲旋律伴奏
如不需要持續音或需要單持續著時,還可將副管堵住。

1958 年,雲南省歌舞團首先把音域擴展爲14 個音
近年來,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又製成兩種新葫蘆簫。其中的六管葫蘆簫
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旋律加持續音
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
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


葫蘆絲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205071513356

shcm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傳統樂器之一,是一項歷史久遠的樂器
在古代還是一種吉祥的象徵
古時大笙稱為「竽」,小笙稱為「和」

西元前十五世紀殷代甲骨文上已有關於「和」的記載
西元前六世紀,中國的詩集詩經中也常提到這種樂器
史記有「女媧氏製笙簧」,由此推算笙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年以上。

傳統笙一般為十三、十七或十九簧
經過改良後有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三十六簧等多種
並有圓笙、方笙、加鍵擴音笙、抱笙、次中音排笙等

不過目前國樂團合奏常使用的笙則為卅六簧加鍵笙
中音抱笙(或中音排笙)與低音抱笙三種

笙的音色清幽甜美、音域寬廣,以簧片震動發音
吹吸皆可演奏,且同時可吹出兩音以上,故可吹奏和聲,表現力極其豐富。
常被用於獨奏、合奏和戲曲、歌舞、說唱音樂伴奏中。
   

笙






                                               《 改 from 國 光 國 小 國 樂 團 》

shcm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笛又名「橫吹」、「橫笛」。

相傳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時傳入長安


宋朝以後,成為伴奏戲曲的重要樂器

傳統的笛子,竹製,有六個按音孔,一個吹孔和一個膜孔

這是我國笛子不同於世界上別國笛子的一種創用

吹奏時,由竹管內空氣柱的震動而發音,而常用音域有兩個八度

笛音清脆、高亢、透明而圓潤,獨奏、合奏均具特色,受人喜愛


笛子主要有梆笛曲笛兩類:
  • 梆笛:細短,發音高亢而響亮,多流行於中國北方

  • 曲笛:較粗長,發音廣而明亮,多用於江南音樂,亦稱為「崑笛」 

     



                                                         《 改 from 國 光 國 樂 團 》
笛
  (左梆笛) (右曲笛)

shcm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 國 吹 管 樂 器 起 源 甚 古

相 傳 在 四 千 年 前 夏 禹 時 期

有 一 種 用 蘆 葦 管 編 排 而 成 的 吹 管 樂 器 叫 做 「籥」

民 國 二 十 年 山 西 萬 泉 縣 荊 村 發 掘 出 三 個 新 石 器 時 代 的「塤」

《 詩 經 》 中 有 簫、管、籥、塤、箎、笙 等 樂 器 的 記 載

取 代 興 起 的 軍 樂,又 叫 鼓 樂、橫 吹、騎 吹 等

嗩 吶 的 出 現 較 晚,約 在 明 代 始 有 所 記 載

至 今、在 民 間 婚 喪 喜 慶 及 民 俗 節 日 中

吹 管 樂 器 俱 是 主 要 樂 器 





我 國 吹 管 樂 器 根 據 發 音 方 法 的 不 同  可 分 為 三 類:



 氣 息 經 由 吹 孔

  引起空氣柱的振動而發音的,如笛子、簫、塤、排簫等。


 氣 息 經 過 哨 子

  引起空氣柱的振動而發音的,如嗩吶、管等。


 氣 息 經 由 簧 片

  引起空氣柱的振動而發音的,如笙、蘆笙、把烏等。 










                                                                      《  from 市 國  》

shcm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