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趙松庭              演出:詹永明


「三五七」係戲曲「亂彈」曲牌,由三五七的詞句組合而得名。以浙江婺劇的三五七為依據,將導板、平板、游板等組合一起,加以變化,並運用了循環換氣技巧。曲調粗獷流暢,富有浙東的鄉土氣息。

shcm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曲:簡廣易              領奏:唐俊喬

樂曲熱情洋溢地抒發了牧民對生活的熱愛和讚美之情,唱出了幸福甜美的歌聲。取材自內蒙民歌,用優美深情的慢板、熱烈生動的快板,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草原的生活。

shcm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曲:盧亮輝      建議:不要看畫面、聽音樂就好

以雲南省彝族的音樂為素材,加以創新發展譜寫而成。曲中描寫彝族男女老少歡聚一堂,飲酒歌舞,杯觥交錯,笑鬧一片,好一幅狂歡的場面。夜深人靜,個個酒酣耳熱,東倒西歪,步履不穩,互相扶持並帶著狂歡後的滿足感,邁向回家的歸途。曲中對彝族男女酒醉的神態,描寫得尤為生動感人。

shcm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曲:二泉映月         演出:宋飛


  江蘇省的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景色優美宜人;而盲藝人華彥鈞所作之《二泉映月》,據查只藉其名,樂曲內容係作者描述自己一生悲苦的人生際遇與內心對未來生活的冀望,與曲名並無關係。
  文革時期,世道混雜,民心悲涼,對此,指揮家彭修文遂有感而發,藉《二泉映月》比喻當時的心境,與古人交臂並肩,觸目談心,共抒內心苦悶及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全曲共分四段:
第一、二段為敘述性樂段,敘述作者對二泉及無錫惠山風景的感嘆,由此引發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深情,都遭文革沖洗,故發長嘆。在此編者以簫代弦,更加突出了內心淒清悲涼之感。
第三段充滿戲劇性衝突,即對生活中美好形象的喜愛,又對自身生活坎坷而鳴不平交織並進。
第四樂段:悲憤之極,神往即現。在配器上作者放棄了鬱悶的低音,而以高音樂器描繪出似天上彩雲般自由、安逸的飄遙意境,使樂曲富有光明,表現出個人對未來的憧憬。

shcm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曲:鄭路、馬洪業       演出:中央民族管絃樂團


這是一首七十年代末期的作品,原為西洋管弦樂曲,現改編為中樂合奏作品。樂曲用雲南地區民間音樂為素材,曲調富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風格純樸,節奏清爽而熱烈。樂曲以清脆的蘆笙為引子,然後轉入矯健有力、熱情奔放的舞蹈節奏,展現出一幅歡欣熱烈的群舞場面。中段是輕鬆活潑的曲調,引入幾種樂器的領奏,再在急促歡騰的氣氛中結束全曲。

shcm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民族管絃樂團




作曲:彭修文            演出:香港中樂團

此曲原是一首管弦樂,1954年始由彭修文先生改編為國樂合奏曲,其後則成為國樂演奏中最負盛名的一首曲子。樂曲主要描述傜族在歡慶節日時的歌舞場面。首先由高胡奏出柔美委婉的主題,猶如婀娜多姿的少女翩然獨舞,隨後其他姑娘也紛紛的加入舞蹈行列,一起將情緒推向高漲。第二段旋律則輪流出現歌唱性及節奏性兩種不同性格的音型,恰似戀人們邊歌邊舞,互訴愛幕的心意。第三段開始於首段主題的再現,此時舞蹈、歌唱的氣氛益加熱烈,感情也更加奔放。最後全曲在推向高潮後結束。

shcm2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