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ower of 15〞很有歷史,也很年輕
|
〝Power 15〞的老祖先是1935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廣國樂團」;為世界上第一個專業傳統國樂團,亦是台灣第一個正式國樂團隊。 2000年,為求創新及促使傳統文化精髓通俗易懂,開始積極與流行音樂佼佼者相互交流,致力於突破傳統國樂演奏與改造。2002年由於時代變遷,經歷改變,遂結束與中廣公司的隸屬關係。原「中廣國樂團」正式自負盈虧,成為獨立經營的表演藝術團體。 而,堅守崗位的15名優秀團員,在流行音樂界領導級人物-阮德君團長的整軍之下,重生出〝中廣新國樂團〞。之後,為了將新國樂聲響推進世界舞台,自2002年4月份起,更以〝Power 15〞之名與各界進行音樂文化交流,立志發揚新國樂於國際! 〝Power 15〞的團員們資歷豐富,年輕活潑、思想開朗又幽默,造型時髦且不流於俗套。他們不汲汲營營地跳進泡沫式的流行音樂模式中,更不想被表面化的包裝綑綁,而是努力地將基礎踏得更紮實,提昇更高的演奏技術與比傳統更靈活的演奏方式。期許在將來的世界舞台上,用屬於中華民族的國樂器,演奏出更多元化的新型態樂音! |
〝The Power of 15〞融合中西,創造新樂
|
在團長深厚的流行音樂造詣,以及團員們豐富的演奏經歷一拍即合的火花之下,〝Power 15〞以多樣化的編曲模式,突破傳統國樂的齊奏與侷限的固定調式,以變化多端的演奏技巧,不斷創造國樂聲響的無限可能。他們更致力於中西古典與流行音樂的融合,以音符與世界接軌、用新國樂藝術打破文化藩籬。 〝Power 15〞開創了國樂截然不同的多層次樂音,讓國樂不只是印象中傳統化的國樂,更讓國樂從他們手中飆出貫穿古今中外的聲響,成為凌駕現代樂界的一股新音樂勢力。 |
〝The Power of 15〞致力創新突破,無懼成為「國樂公敵」
|
不同的時代裡〝Power 15〞有不同的使命,但卻在每一個階段中有始終如一的認同-「去蕪存菁」地保留傳統精髓。 為新國樂注入流行音樂元素、掙脫傳統形式的束縛,大膽地改造且付予國樂新生命的努力之下,〝Power 15〞被部份傳統國樂演奏者斥為“國樂公敵”,但他們無懼於這份欲加之罪,仍舊努力不懈地尋求各種突破,嘗試任何可能的新腳步,打造攻佔世界舞台的新武器。 |
〝The Power of 15〞傳遞中華樂音香火
|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在燦爛的聲響中奔騰,生活的哲學悠揚地以吹、拉、彈、打樂器揮灑成東方聖樂,偉大又悠遠地在地球中與世界共存。 〝Power 15〞以“傳遞中華樂音香火的種籽”身份自居,極樂於讓世界各地文化迥異的地球村朋友們,一起來認識和喜愛這神秘奇幻又與現代時尚相結合的中華新音樂。 |
〝The Power of 15〞連續兩屆敲響金鐘
|
自成立以來,〝Power 15〞以勤奮的練習、無窮的創意和精湛的演奏技巧榮獲無數獎項和演出邀約,這其中包括於電視台音樂性歌唱節目中,以國樂為主所精心編曲並伴奏演出,而連續兩年該節目榮獲「金鐘獎最佳歌唱音樂節目獎」,以及數次受邀於總統府及各大重要國際宴會中令人激賞的演出。 |
〝The Power of 15〞自許「攻佔世界舞台」的使命
|
以曾是台灣唯一的國樂團及世界最早成立的專業國樂團隊血脈為榮,並樂於自我期許的使命中。從現在開始到未知的未來,〝Power 15〞將持續努力開創中華新音樂的道路,以站上世界各地舞台為目標,以成為傳奇的世界級新音樂表演團體為理想! |
- Jan 18 Fri 2008 16:15
¢ 中廣「新」國樂團
- Jan 18 Fri 2008 16:08
¢ 草山樂坊
- Jan 18 Fri 2008 16:00
¢ 采風樂坊
一九九一年一群音樂家思考著傳統的回歸與主體創發的可能性,進而保留傳統絲竹樂的精髓,從中發展新創作,於是成立了采風樂坊。采風樂坊以傳統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六種樂器:胡琴、笛子、琵琶、古箏、揚琴與阮咸組成,是一個既可以演出傳統絲竹音樂、又在現代音樂中有著極大發展空間的樂器編制。創團至今,采風樂坊不僅在傳統音樂深入耕耘,更提供了當代作曲家們另一個獨特的實驗與遊戲空間。
為了將絲竹音樂帶進一般民眾的生活中,以近距離的互動讓民眾體驗悅耳的絲竹音樂,長期以來采風樂坊走訪台灣各鄉鎮與城市,藉由真誠演奏的樂聲和民眾溝通交流,進而與當地民眾建立真摯的情誼。采風樂坊除了承續傳統的表演方式外,同時也積極尋求突破,為了讓小朋友從小就能感受絲竹音樂之美,二○○三年特別籌備製作了「七太郎與狂狂妹」兒童音樂劇,二○○五年首創東方器樂劇場「十面埋伏」跨領域結合了絲竹音樂與戲劇,在傳統樂界更被視為一大突破。二○○七年,承辦兩廳院二十週年歡慶系列之「東方傳奇‧國樂搖滾」,創下表演人數破千、觀賞人數破萬的驚人紀錄,讓采風在承辦大型活動的功力更上一層樓。自成立以來,采風樂坊的努力備受肯定,已經連續十一年獲選為文建會國際傑出團隊。
采風樂坊曾受邀於全世界著名的國際音樂節中演出,其中包括了西班牙巴塞隆納奧運藝術節(Barcelona Arts Festival 1992)、波蘭「世界青年作曲家夏令營」(Warsaw Contemporary Music Festival 1992)、奧地利維也納「Hoergaenger」現代音樂節(Hoergaenger contemporary music festival in Austria 2000)、德國科隆音樂節(Cologne Music Festival 2001)、克羅埃西亞現代音樂雙年祭(Bieannale Zagreb, 2001)、立陶宛現代音樂節(Gaida Contemporary Music Festival in Lithuania 2002)、柏林三月音樂節(MaerzMusik festival in Berlin 2002)、柏林三月音樂節(MaerzMusik festival in Berlin 2004)、英國現代音樂節(Huddersfield Contemporary Music Festival in England 2004),更曾受邀至法國參議院博逢廳演出(2004),海外演出成果豐碩。
除了受邀於國際音樂節中演出以外,采風樂坊也曾與維也納聲響論壇(Klangforum Wien)、荷蘭新室內樂團(Nieuw Ensemble Amsterdam)、維也納20世紀室內樂團樂團(EXXJ-Ensemble XX. Jahrhnder)等國際知名現代樂團合作演出。多年來在國際舞台上優異的表現,使采風樂坊的國際交流管道呈現了雙向的成績。獨特的編制與傳統絲竹的特性,吸引了不少西方作曲家為之創作新曲,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再也不是無法跨越的鴻溝,而采風樂坊可說是成功的案例。未來采風樂坊仍會秉持立足傳統、迎向當代的理念,繼續提供一個優質的文化融合平台,呈現更廣闊且專業的表演。對采風樂坊而言,傳承不只是素樸的承續,而是傳統再次奔馳、迎接音樂新紀元。
樂團網址:http://www.cfmw.com.tw/
- Jan 18 Fri 2008 15:34
¢ 台 灣 三 大 國 樂 團
【 國家國樂團 】
國家國樂團 簡介本團早歲奠基於1984年教育部成立之「國立藝專實驗國樂團」,原以國家與文化、民族與音樂、理論與實務、教學與演奏等學術研究與發展為宗旨,故冠以「實驗」二字概括,2006年更名為「國家國樂團」。
後為執行教育部藝術教育推廣及文建會藝術季等全國性文化活動中有關之傳統音樂項目,乃於1990年由行政院通過「實驗國樂團設置要點」,1991年起逐年擴編,朝向93人編制之大型民族交響樂團穩定成長。相對本團性質亦擴大為全方位之國樂傳媒,以蒐集、研究、交流、創作、發表、演奏、錄製視聽成品、出版學術書刊等之艱鉅心靈工程,勉力為國家文化建設而奉獻。
本團積極配合國家藝文政策,因應社會發展脈動,持續透過嚴格的績效管理、精準的專業訓練,以忠誠的向心力與旺盛的企圖心來凝聚團隊精神,不斷自我提升,庶不負國人對本團定位為國家級國樂團之美意與厚望。
【樂團草創時期】
1984年9月 教育部輔導成立「國立藝專實驗國樂團」,由國立藝專校長張志良兼團長,國樂科主任林昱廷兼任副團長及指揮,聘專任團員5名。
1985年8月 奉准擴編為團員10名。
1986年8月 再奉准擴編為團員15名。
1987年3月起 由校長凌嵩郎兼任團長。
1988年 復奉准擴編為專任指揮1名,團員30名(內含專任秘書、幹事各1名)、國樂科主任吳瑞泉兼任副團長,聘李時銘先生擔任專任指揮。
【制度奠基時期】
1990年2月 行政院通過「實驗國樂團設置要點」。
1991年8月 擴大編製為60名,增聘國樂科主任陳裕剛兼任技術副團長。
【穩定成長時期】
1993年8月起 由陳裕剛先生兼任駐團指揮暨副團長。本團早歲奠基於1984年教育部成立之「國立藝專實驗國樂團」,原以國家與文化、民族與音樂、理論與實務、教學與演奏等學術研究與發展為宗旨,故冠以「實驗」二字概括,2006年更名為「國家國樂團」。 後為執行教育部藝術教育推廣及文建會藝術季等全國性文化活動中有關之傳統音樂項目,乃於1990年由行政院通過「實驗國樂團設置要點」,1991年起逐年擴編,朝向93人編制之大型民族交響樂團穩定成長。
相對本團性質亦擴大為全方位之國樂傳媒,以蒐集、研究、交流、創作、發表、演奏、錄製視聽成品、出版學術書刊等之艱鉅心靈工程,勉力為國家文化建設而奉獻。 本團是全國國樂精英組成的公營藝術社團,配合國家藝文政策、透過科學管理,執行神聖的文化使命、揮灑浪漫的藝術情懷;以鐘鼓移風易俗、用絲竹美化人生;在深耕社會基層,廣結全民知音方面,永遠保持旺盛的企圖心和豐沛的演奏能量,庶不負國家國樂團之定位與海內外知音的厚望。
1997年6月起 「國立台灣藝術學院」代理校長王慶臺兼任團長,研發室主任楊清田任副團長。
【多元發展時期】
1998年8月 「國立台灣藝術學院」校長王銘顯兼任團長。
1998年11月 創團15週年,辦理「實國春秋‧飛越十五」團慶巡迴音樂會及「世界華人『國樂團』經營與發展研討會」。
1999年1月 聘林昱廷教授為副團長、瞿春泉先生為專任指揮。
1999年4月 開辦「繞樑」雙月刊。 1999年8月 聘國樂系黃新財老師為藝術副團長。 1999年12月 團址遷入台北市中山南路 21-1 號國家戲劇院五樓。
2001年8月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王銘顯校長續兼團長。
2002年2月 承辦首屆「文建會2002年民族音樂創作獎」、6月舉行「世界華人民族音樂創作暨發展論壇」。
2003年4月 行政院通過「財團法人國家樂團基金會設置條例(草案)」,6月送立法院審議。
2003年4月 教育部協助並推動本團轉型為「行政法人」營運模式之規劃。 2004年4月~5月 舉行20週年團慶系列活動,計音樂會3場:「春華秋實歲滿年豐」、「夏盛冬滿日昇月恆」、「詩樂印象」;及為期1個月的「N.C.O.廿屐痕回顧」主題展覽。
2004年8月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黃光男校長兼任團長。
2005年3月 國樂名家林昱廷教授榮任本團團長。
2006年更名為「國家國樂團」
樂團網址: http://192.192.14.59/
【 台北市立國樂團 】
以多元化的演奏技巧與藝術成就而享負盛名的臺北市立國樂團係由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於1979年創立,自1999年11月始轉併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1年12月樂團常駐於擁有悠久歷史與傑出音響效果的古蹟「中山堂」,北市國從此有了專屬的音樂廳和排練廳。中山堂設有兩個表演廳,分別是1,122個座位的「中正廳」與可容納500個座位並適於室內樂演出的「光復廳」。在中山堂,北市國每年的樂季平均服務近10萬名愛樂者,辦理超過50場定期音樂會、教育性音樂會與其他類型的演出,加上於每年4月至6月舉辦的臺北市傳統藝術季。北市國同時擔負起臺北市文化大使的角色,在國際文化交流方面相當活躍,曾出訪日本、美國、加拿大、菲律賓、馬來西亞、澳洲、新加坡、英國、德國、法國、奧地利、瑞士、荷蘭、比利時、捷克、中國、香港、澳門等地。
成立多年以來,北市國定期出版《北市國樂》月刊、每年舉辦國際民族器樂大賽與暑期國樂研習營。為了培養不同年齡層的國樂愛好者,提升臺北市文化活力與生活品質,北市國目前成立「青年國樂團」、「少年國樂團」、「市民國樂團」、「教師國樂團」和「市國合唱團」五個附屬音樂團體。
自2007年由著名作曲家鍾耀光擔任團長與邵恩擔任音樂總監以來,北市國邁入一個從未有過的藝術發展新紀元,以開創性的節目規劃獲得好評。2007/2008新樂季的重要規劃包括與優人神鼓合作的《破曉》、赴中國演出、特邀國際著名的長笛演奏家Sharon Bezaly、伊朗徹米哈尼鼓樂三重奏(Chemirani Trio)、蒙古女歌手烏仁娜(Urna Chahar-Tugchi)、土耳其Sufi音樂大師Omar Faruk Tekbilek、琵琶演奏家吳蠻、法國薩克斯風演奏家Claude Delangle與中國指揮家李心草等人
樂團網址: http://www.tco.taipei.gov.tw/
【 高雄市立國樂團 】
高雄市國樂團成立於1989年3月,是南台灣第一個專業樂團,以發揚傳統音樂藝術,致力推廣文化建設為目標。每年均舉辦定期、專題、社區、校園等不同類型音樂會數百場以上。除此之外,更積極籌辦藝文活動,關懷民間樂社,傳承民俗樂藝。
樂團的經營理念是:“傳統”與“現代”兼容並蓄,既保有民族音樂的精華,又兼具新睿的國際宏觀。與各個藝術領域,如:聲樂、戲曲等結合,或與西洋樂器協奏方式演出。提升專業素養,演奏經典的傳統曲目,亦以豐富的樣貌、多元方式,呈現生動與現代感的面相,讓更多年輕族群樂意親近國樂。
同時,積極鼓勵創作,廣徵新曲。採具特色的風土民情、人文色彩、景緻風光為題材,譜作台灣風味國樂曲。與世界樂壇接軌,將精緻的傳統音樂推展至國際舞台,演繹帶有濃郁台灣印象的樂曲,拓展文化外交版圖。
1990年~2006年曾先後受邀赴大陸、美國、白俄羅斯、莫斯科、拉脫維亞、波蘭、捷克、香港、瑞士、義大利、韓國,紐約林肯中心及澳洲雪梨歌劇院等地訪演,獲得極高的評價。
樂團網址: http://www.kcco.org.tw/